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持續下降
2018年,我國水電、風電、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穩居世界第一。風電、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快速進步,成本持續下降,經濟性顯著提高,未來發展空間無限。
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在致辭中表示,近年來,我國可再生能源比重持續提升,能源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,到2018年底,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全部電力裝機的38.4%,發電量占全部發電量的26.7%,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提高至12.4%,清潔低碳的綠色能源體系已初具規模。未來,可再生能源發展模式將由高速發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,技術類型、應用模式都將發生深刻變化,經濟效益也將進一步凸顯。
2018年,我國陸上風電項目平均造價水平較2017年進一步降低,平均單位千瓦造價約為7100元,部分地區風電項目單位千瓦造價已低于6000元;光伏發電產能持續擴大,規模化發展帶動成本下降,全年平均單位千瓦造價約5500元,同比下降15%,部分光伏電站單位千瓦造價已低于5000元。
同時,我國可再生能源“走出去”也取得成績。“依托水電、風電、光伏發電技術優勢,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‘一帶一路’重點合作領域。”中國電力建設集團董事長晏志勇表示。
水電總院院長鄭聲安在發布報告時指出,截至2018年底,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約72896萬千瓦,比2017年增加7644萬千瓦。全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18670億千瓦時,比2017年增加1705億千瓦時。能源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,可再生能源占比顯著提升。
報告預計,2020年可再生能源并網裝機規模將達約88200萬千瓦,不斷完善消納長效體制機制,進一步提升發電利用率和資源利用率。
02
風電回暖 預計今年風電裝機容量同比增長30%到40%
當前,海洋正在成為中國風電產業發展的新高地。隨著棄風率的不斷下降和風電技術進步,中國風電行業在經歷兩年多的低谷后即將迎來行業拐點,行業景氣度將進一步提升。但隨著競爭加劇,可再生能源補貼不斷退坡,如何實現高可靠性發電,如何快速降低度電成本,也是即將面臨的考驗
中電聯近日發布最新數據顯示,5月份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1.38GW,同比增長43.75%,環比增長91.7%,行業回暖跡象明顯。在近日舉辦的第四屆“全球海上風電峰會”上,業內人士認為,隨著棄風率的不斷下降和風電技術的進步,中國風電行業在經歷兩年多的低谷后即將迎來行業拐點,海上風電將成為行業增速企穩回升的主要動能。
高景氣度有望維持
近段時間,海上風電產業動作連連。6月10日,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首次發布了《綠色發展行動計劃》,明確了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產業等新能源新業務。5月19日,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與江蘇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,雙方將投入1600億元打造華能江蘇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。更早前,三峽集團、國家能源集團、中廣核、國家電投等央企都加大了海上風電的布局力度。
與陸上風電比,海上風電具有資源豐富、發電利用小時數較高、不占用土地資源、靠近用電負荷中心等特點,是新能源發展的前沿領域。
母港建設至關重要
與陸上風電不同,港口在海上風電建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,被譽為“海上風電之母”。“母港對于風電產業鏈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。”以荷蘭埃姆斯哈文港為例,該港口過去10年來是荷蘭海上風電重要的組裝和安裝基地,港口可達性、可觸及性非常強,靠近多個海上風電場,整個港口之間水運和陸運通暢。在設計上,航道和入口特別寬,可以讓風電設備順暢進入港內。在供應方面,港口擁有風電設備制造和測試場地。
風機容量因地制宜
“大兆瓦風機商業化運營對于降低海上風電度電成本意義重大。”全球風能理事會專家趙峰說,隨著風機單機容量的提升,過去6年,海上風機度電成本下降了一半。他表示,風機功率提升、葉片直徑擴大后,年發電量也隨之增加。
除了發電量提升,大功率風機還可降低成本,在同樣的裝機規模下,單機功率越大,所需安裝的風機臺數越少,帶來的是成本的降低。比如,海上風電運維占到整個項目生命周期成本的25%至30%,風電場風機臺數越少運維成本越低。
需要警惕的是,海上風機的功率并不是越大越好。在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看來,成熟的供應鏈是決定風機大小的關鍵因素。在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總工程師賀小兵眼中,風機單機容量必須根據風資源條件、施工工藝條件決定。“歐洲海域風資源條件好,所以可以把單機容量做大,且能較好控制大兆瓦風機的基建成本。